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举措。作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之一的沪郊奉贤区发布最新消息,这里正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桶的三级“桶长制”,让垃圾分类理念和做法在农村真正落实。
在此次试点的三级“桶长制”中,“一级桶长”由村委会班子成员和有关分管干部担任,每人划片包干一个责任区,然后对责任区域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总体监督指导;“二级桶长”为责任区内的党员和志愿者,按照就近原则,结对若干村民住户,直接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三级桶长”为垃圾收运保洁员、分拣员,干、湿垃圾桶的桶身上贴上收集员的名字,分类收集的成效一目了然。
眼下,在各地城市里,垃圾分类工作已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广大市民已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但在各地农村,由于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晚,以及广大村民的卫生习惯较差等诸多原因,因而垃圾分类工作一时还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一些农村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往往采取道路硬化、摆放垃圾桶、安排保洁员等办法,来确保农村整体环境的大提升。一些农村甚至采取“桶长制”的办法来换取环境卫生的长效治理。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由于许多村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各种生活、生产、建筑等垃圾往往随手乱扔、随地乱倒。即使家门口摆放有垃圾桶,一些村民也是视而不见,不但不会主动把垃圾扔入垃圾桶内,而且还故意把垃圾扔于桶外。
村里的大小弄堂里,虽然道路都用水泥硬化了,但垃圾还是扔满地,往往是刚刚前面保洁员打扫干净了,后面又有村民把垃圾扔下去了。可见,采取道路硬化、安排保洁员、摆放垃圾桶、设立桶长等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
因此,笔者以为,农村垃圾分类仅靠“桶长”还远远不够。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注重培养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环境保护的意识根植于每一位村民的心里、脑中,让村民把“绿色环保”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要制订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对那些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好的村民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而对那些垃圾随地扔、故意破坏环境的村民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从而使广大村民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养成“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只有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我们的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村容整洁、环境优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从而成为宜居、宜游的好地方。
总之,农村垃圾分类仅靠“桶长”还不够。
版权所属: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